我的新進度,回家先彈看看,下次上課來看怎麼修。
(這麼小小一本要一百元我真的覺得超坑人的.......)
對於這個曲子其實我蠻陌生的,我也沒聽過這作者。
總之我先上網找了這首曲子,聽看看別人怎麼演奏。
\
(曲風蠻異國風味的)
哈察都量 Aram Chatschaturjan
(資料來源:音樂的家 與wiki)
生於1903年6月6日,現在喬治亞共合國的第比利斯(Tbilisi)(當時屬於蘇聯)。他是亞美尼亞人,父親以裝訂書籍為業,他的家庭非常的貧困,在他年輕的時候對於週遭他所聽到的音樂便非常的著迷,儘管對音樂的興趣,可能由於家境的關係他並沒有學習音樂或是看譜,唯一的音樂經驗便是在學校樂隊吹Tuba,但他確信自己可以成為一個音樂家。
直到1921年,在完全沒有音樂教育基礎也不懂俄國話的情況下,為了學習音樂他獨自前往莫斯科,他展露出他在音樂方面的才華,進入了Gniessor音樂學校,他知道他必須更努力學習很多音樂方面的知識,當時可憐的小哈察督量哪裡知道他應該要主修哪一種樂器或學科,當被問到時他甚至不曉得他要學哪一類型的樂器,最後他決定了跟隨Mikhail Gnesin學習大提琴,學了三年後他便轉學作曲的課程。
阿拉姆·哈恰圖良已成為亞美尼亞作曲家世代的標誌性人物。雖然他自己的風格被政治嚴格控制著,他的作品仍為新的風格和大膽的探索鋪平了道路。哈恰圖良鼓勵年輕作曲家嘗試新的聲音,找到自己的聲音。他豐富多彩的編排技巧,過去曾被肖斯塔科維奇等人欣賞,現在仍以其新鮮和活力為現代作曲家所稱道。哈恰圖良的影響力顯現在幾乎所有的亞美尼亞古典傳統的趨勢中,無論是交響樂還是室內樂。
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俄國的近代作曲家,家境貧困但是靠著努力也成就一番音樂事業。蠻厲害的。
什麼是觸技曲?TOCCATA ?
起源
這種音樂形式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北部。1590年代,已經有一批觸技曲問世。之後,作曲家將這種音樂形式帶到了德國。在那裏,觸技曲的發展達到了頂峰,其標誌為約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哈的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曲BWV565。
巴洛克時期
巴洛克時期中最有名的觸技曲作家可說是約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。 巴赫的觸技曲是這種音樂形式中的經典之作。這些管風琴作品都是即興作品,通常伴隨著一段獨立的賦格。在這種情況下,觸技曲代替了一般的固定的序曲。他的羽管鍵琴作品通常有多個樂章,由賦格形式寫成。
浪漫時期
巴洛克時期之後 ,觸技曲漸漸減少。在浪漫時期中最有名的觸技曲是羅伯特·舒曼和李斯特·費倫茨分別作的觸技曲。他們的觸技曲被廣泛地評為十八世紀中技術最難和最倶代表性。 李斯特後期的託卡塔曲極短的和嚴峻,而且規模較小,有時亦被稱為「toccatina」(小觸技曲)。Toccatina Op75 是他最後發表的作品。
Toccata:觸技曲 意大利文觸碰的意思,是一種表現演奏者技巧的器觸技曲是指一種曲式自由,速度甚快的對位法風琴曲或古典鋼琴曲在標題中所指的「觸技曲」與「賦格曲」並不表示此曲分為兩個部分,事實上全曲乃是毫無停止的演奏,並於其中加雜自由即興與賦格的作曲手法。 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曲是一首極富戲劇性的作品。 曾由陶吉希奇(Tausing)改編為鋼琴曲,另外指揮家史托可夫斯基亦將之改編為管弦樂曲,後因華德狄斯奈將之繪成卡通,透過各種圖像意像表現出樂曲的進行,而使本首曲子成為人人耳熟能詳的名曲。
此曲寫作的同時,巴赫正值創作的高峰期,除了擔任宮廷樂隊的風琴琴師外,亦逐漸成為遠近馳名的風琴演奏家。 在巴赫的一生中,風琴的聲響隨時占據在巴赫的腦海,可以說巴赫的各類作品皆是由風琴的聲響而生。 此曲一開頭便由強而有力的下行音型構成導入部的即興,具有強烈的戲劇性,然後轉入與即興部分相關的賦格部分。 在激烈的主題之後繼之而現的是以十六分音符所構成的急促三連音,接下來是三小節短暫的緩板。 樂曲在稍事休息後馬上接著快板的出現,由十六分音符緊接著進入三十二分音符的炫麗音符音型中。
全曲極具戲劇張力與華麗的管風琴技巧,在大幅度下行的過門後,重現炫麗的十六分音符奏出如裝飾奏般的三連音,最後結束在主調的完全終止之上。 緊接著進入賦格曲優雅的部分。 賦格曲的部分是由十六分音符反覆構成的主題,在擴張出二聲部及三聲部後聲勢變的較豪壯,累積出高潮,並在長顫音處達到最高點並配合自由的裝飾奏。 此時賦格的主題重現,在一次強有力的高潮後觸技曲的性格再現,經過慢板、急板、慢板、甚快版的變化之後,結束於甚慢板中。樂獨奏曲,大多數是為鍵盤樂器而作的。
好吧,在下對於這麼長的解釋其實覺上寫得這麼複雜,自己的理解是曲子速度快且有規律的一種樂曲格式。
一看譜一堆降記號,只有F不升降........老天保佑我。
更新如下:
留言列表